张恭庆
今年5月18日,为纪念我国著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奠基人之一马希文教授,并庆祝《逻辑·语言·计算――马希文文选》再版,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商务印书馆共同举办了纪念马希文教授八十诞辰暨《逻辑·语言·计算――马希文文选》出版座谈会。参会专家们共同追忆了马希文教授的生平,并回顾了他在多个领域内所作出的具有开创性、先驱性及前瞻性的学术贡献。
马希文教授(1939年5月23日—2000年12月22日),河北省枣强县人,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 壹」
在北大同年级同学中,马希文和我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从进校到毕业,中间经过多次分班,而我们一直都在同一个小班。毕业后又一起留校,开始工作时还分配在同一间宿舍住,同教一个年级的学生。
他15岁戴着红领巾上大学。班上最小,稚气未脱,常常跟我胡闹,偷偷地一边跟我说话,一边把我的枕头往地上扔,扔完后,拔腿就跑。但他学习极为突出,记得当年大家最怕上“理论力学”习题课。面对问题,一筹莫展!过了一会,老师把马希文叫到黑板上。他不慌不忙,条理清晰地把解答完整地写了出来。没有人不佩服,人人都说马希文是“神童”。
上大学前华罗庚先生接见过他,还送过他一本别尔科夫、麦克兰的《近世代数概观》。因此,他早有抽象思维训练。事实上当我们还在热衷于初等数学小技巧的时候,他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群、环、域等抽象概念,学会了公理化方法。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学什么都能一下子抓住要点,所以我一直虚心向他学习。
准备考试时,我们常一起到未名湖畔去背诵政治和外语,平时也经常一同上图书馆。来回路上,他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各种各样的学问和知识。
《逻辑·语言·计算――马希文文选》
「 贰 」
马希文博学多才,聪敏过人。他的特点是: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天文地理、文学历史、语言文字以至音乐戏曲无所不读,而且过目不忘。
一年级时,他加入了学校的天文学会,晚上从图书馆出来在回宿舍的路上,他经常教我识别夜空中的星座和有关的天文知识。
他爱学习各种语言,很早就学会蒙古文和世界语。他也很注意学习中国的各地方言。因为我是从上海来的,他经常跟我学上海话。还告诉我有个德语字母的发音在北京方言中没有,却在沪语中有。
他酷爱音乐,除了会操演多种乐器外,还有很高的音乐修养。他喜欢阅读乐谱。曾对我说:“别人用耳朵欣赏音乐,而我是用眼睛。”
我们同住一间宿舍期间,有天晚上,改完学生作业准备休息时,他突然对我说他为李白的《清平调》谱了一曲,说着说着就低声唱了起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他唱得很陶醉,我也觉得好听,至今都还记得。
「 叁 」
在数学上,他理解问题既深又快。我们曾一起读过几篇文章,他经常会有别人不易想到的心得。
和他在一起,经常是他一个人侃侃而谈,我则是一名忠实的听众。因为他从不议论是非,也不涉及人事,讲的都是知识和学问,而且态度谦和,乐于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智慧。所以不论时间多长,都不会感到疲倦。
1956年,知识界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思想空前活跃。那时“电子计算机”“信息论”和“控制论”都是一些新名词,在国内还没有多少人了解。但我们年级中有几位同学对这些很好奇,千方百计地找资料来阅读。大家充满激情,迫切地想了解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
有一次我们在杂志上读到了计算机对于发展人工智能的预言(如苏联数学家柯尔莫果洛夫认为将来计算机可以有感情,会写诗、会作曲等),马希文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兴趣。他对我说将来数学上许多逻辑推理的事都可以让计算机去做,所以他不准备把精力都放到传统意义的数学上面。毕业留校后,他被分配在概率统计教研室。虽然他编写过数学信息论的讲义,建立过一类正交设计的理论基础,但我不认为他会把精力长期放在这些方面。
由于马希文在文革中一度担任过北大宣传队的领队和合唱指挥,有些老同学说如果马希文能够集中些精力,那么他就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根据我对马希文的了解: 在那个年代,到宣传队去当指挥或许是使他得以躲避厄运的一种选择。事实上,一旦条件允许,他立即就去探索需要投入毕生精力的领域,并坚定地朝着那个目标走去。
第一届“华杯赛”决赛1986年在京举行,22支代表队参加决赛。主试委员会的马希文、张景中、裘宗沪、杨德庄、李文汉等数学家和组委会办公室的同志在怀柔城堡宾馆进行封闭式命题后合影留念。
「 肆 」
1979年他出国在斯坦福大学进修。到John McCarthy教授领导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才几个月,就作出了非常突出的成果,受到MIT邀请去作演讲。他路过纽约,在我的住处下榻。他乡遇故知,分外高兴。他兴奋地向我介绍了McCarthy问题和他的解决方法。接着又回到了我们习惯的交谈模式:他滔滔不绝,我则静静地听,不时提问。从午饭开始一直聊到第二天天明,仍意犹未尽。
在纽约期间,他还和逻辑学家王浩教授作了长谈,王浩先生对他赞赏有嘉。回国后80年代初,他在给研究生考试时,出了一些像是智力测验的题;后来才知道那时他正在把当年解决McCarthy问题用到的“知道逻辑”形式化。此后,他又在“知道逻辑”上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成果。
回国后,马希文为发展我国人工智能、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作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培养了不少研究生,还受聘到中科院计算所、北京计算机学院等单位去兼职。在80年代,他才华横溢,驰骋于几个新兴交叉学科之间,迸发出不少很有研究价值的新思想,受到学术界的瞩目。他的知识、能力、见解深深地影响了许多同辈学者和学生。
80年代中期,有天晚上他到我家来,兴奋地告诉我,他与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教授结成了忘年交,还开玩笑地说他已是朱先生家的座上宾了。此后不久,“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宣布成立,朱先生任所长,他是副所长。我知道语言学一直是他的兴趣所在。早在70年代,他就跟朱先生一起研讨过语言学。新成立的这个研究所正是他多年来的心愿。“计算”“逻辑”“语言”都是他的强项,此后,他专注于计算语言学,发挥了自己多方面的优势,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87年10月13日,北京语言学院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成立,图片由该校档案馆提供。
可惜我在这方面完全是外行,基本概念都不懂,不再能充当他的听众了。随着他在语言学研究中逐步深入,我们在学术上的共同关注点就愈来愈少,只感到他正渐行渐远。但我相信他找到了展示天赋的机会,正在大展宏图。
世纪之交,噩耗传来,一个天才陨落了!但他散发出的光和热依然留在人间。
《数学花园漫游记》
“中国科普名家名作系列·名家精品集萃”丛书
马希文 著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年9月
本文作者张恭庆先生,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1936年5月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曾在美、英、法、德、意大利、瑞士、加拿大等国作研究访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199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6Mrl6cXX-76CilhruWkpgg